疲态尽露的双11,公益元素也救不了
用户买得莫名其妙,商家捐得不知所终,捐款人对公益感知不深
低价是每年双11的标签,只是今年的这场价格战从一开始就火药味十足。10月24日天猫双11预售开启当晚,京东、李佳琦与海氏电器就开启了一场关于“底价协议”的纷争,次日,京东家电家居采销直播间就打着“价格低过李佳琦,现货9折起”主题迅速出圈,仅一场观看量就超过了千万人次。
当口水仗拉爆了流量,平台与头部主播、平台与平台之间所争夺的,究竟是低价还是流量,似乎已经不言而喻。
如今双11已经走过第15个年头,随着短视频、头部主播的加入,猫狗二分天下的格局早已打破,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,也有了更强的比价能力,低价无疑成为琳琅满目中最招摇的幡旗。
和往年堪比奥数的优惠算法不同,今年电商巨头的玩法简单粗暴,淘天、京东、抖音等,均重新打出了“一件直降”这张牌,配合平台补贴、跨店满减等,试图让15岁的双11回归低价初心。
然而,与平台的狂热不同,消费者买买买的欲望似乎并不那么强烈,新浪热点10月31日在微博发起的投票显示,1122名投票者中,半数(557人)民众在今年双11活动中的预算低于200元,只有191人的预算是2000元以上。美国贝恩咨询公司(Bain and Company)11月7日公布的一份针对今年双11购物节的报告显示,通过对中国超过3000名消费者开展调查,77%的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没有计划增加支出,略高于去年的76%,远高于2021年的49%。
这其中,固然有消费能力下降的原因,但更重要的是,在一年数次的大促面前,消费者已经失去了新鲜感,特别是每年和双11销量同步增长的各种投诉,更是降低了双11的消费体验感。
要想让消费水平整体提升,需要的不是一剂低价的强心剂,而是品牌、质量、价格、物流等共同作用下对市场秩序的调节。
但事实上,沉迷于价格战的各大电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从平台的“二选一”,到头部主播的“底价协议”,双11这场消费狂欢,已经在排他合作和垄断中走进了死胡同。而李佳琦的美腕公司爆出的内部员工贪腐事件,更是让头部直播间的隐形门槛暴露在公众面前。
2023年11月11日,浙江金华,金东区孝顺镇一家企业车间里,员工正按照订单加紧分拣、包装、发货。
在这场低价内卷中,品牌和商家要么接受平台的低价标尺,要么为搭上头部主播的流量而付出高昂的佣金,最终压缩的都是商家的利润空间。大量实力不足的中小品牌被一步步拖死,即使是部分大品牌,也不得不从供应链中继续寻找压缩成本的办法,压力也随之传导至上游。
低价带来的,还有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问题——拼单、满减、凑运费,平添很多不必要的消费,还有过度包装、物流带来的环保压力。
双11制造的问题,也只能通过平台自身来消弥,无论是菜鸟的绿色包裹,还是京东的青绿计划,在被双11激发出来的海量消费面前,也只能是一种姿态。
近几年,电商平台开始注重在消费主义狂潮中,注入一些公益元素。继去年送出5万个黄扶手后,天猫今年再次将目光投向空巢老人,计划送出2万个陪伴摄像头。但投入20亿奖励经营激励金发起的“顺手买益件”,同样是一种打着公益旗号的变相消费,加之公益宝贝的方式缺乏对商家和用户的反馈机制而受到诟病,用户买得莫名其妙,商家捐得不知所终,捐款人对公益感知不深,缺少连接感和获得感。
作者:贺斌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图片编辑:张旭
值班编辑:杨永洁
往期 · 推荐
带着爸爸妈妈去看精神科
一场十万电商公益培训,能否助力年轻人就业?
当捐赠是“赃款”,退还是不退?